登革热在热带地区广泛存在,其中广东省由于水网发达、人口密集,加之天气炎热潮湿,已经成为了全球登革热病例最多的地区之一。媒体报道称,近期已经接触到登革热疑诊或确诊的病例,这值得公众及各位医护人员关注。本篇科普文章就来告诉你,该如何预防登革热?
什么是登革热?
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目前尚无疫苗预防。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,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,做好防蚊、灭蚊、清除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登革热吧!登革热由于需要伊蚊作为传播媒介,因此多在每年5~11月,特别是7~9月高发。
登革热会有哪些症状?
在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人体后,平均发病潜伏期在4~7天,不超过14天,主要的症状包括发热、头痛、眼痛、肌肉及关节疼痛。
发热持续时间多在5~7天,少数病例可以在第一次热退后再次出现体温升高,持续1~2天。
在成人身上,登革热往往导致明显的全身乏力及没有胃口,甚至会有反复恶心呕吐,1/3的病例会出现类似感冒的喉咙痛、鼻塞、流涕症状,容易导致误诊漏诊。
登革热与流感感染的症状有类似表现,但登革热感染带来的疼痛常常更加剧烈,因此登革热又被称为Break-bone fever(骨痛热症)。
除了上述症状外,登革热一个很重要的临床表现甚至是其可能威胁生命的地方,就是感染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,这种情况又被称为“登革出血热”。
20%~50%的登革热病例会出现血小板减少,严重低下(低于20×10^9/L)的病例可以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或者瘀斑,在极少数病例可能导致致命性内出血。
由于广东地区特别是广州登革热高发,如果发热时间超过3天或以上,建议都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筛查血小板减少病例,所有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,都需要进一步通过登革热抗体IgM检测以排除登革热感染。
登革热病毒尚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。但幸运的是,即使是在爆发流行的年份,登革热感染病例多数都属于轻型或无症状隐性感染,表现为持续时间较短的发热,转氨酶轻度升高,血小板减少但多在50×10^9/L以上。
对于以下情况,建议住院观察治疗:
● 严重腹痛或压痛、反复呕吐、嗜睡或者烦躁不安、精神症状。
● 突然转为体温不升、出血、皮肤苍白、肢体湿冷、肝脏增大。
● 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压积异常升高,血小板减少,特别是低于50×10^9/L的情况。● 过度升高的转氨酶,特别是升高至参考值5倍以上。● 年幼儿童或老年人、孕妇、肥胖
● 合并糖尿病、肾功能衰竭、慢性血液病的患者。
该如何预防登革热?
长按识别二维码学习更多健康知识!
最受关注的文章:
点击:进入中山马新医院官网
上一篇:世界各国的健康好习惯,值得学一学
下一篇:“甲流”来袭,反复高烧怎么办?